带动效应巨大——
会展带来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
今年的上海车展,9天接待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近50万参观者,15万平方米展区汇聚21个国家1300多家汽车企业和868辆整车,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超过3000万元。而根据专家估计,本次车展给上海服务业带来的收入可能超过3亿元。
会展业的带动效应并非仅在消费层面,除了餐饮、酒店、交通、旅游等行业外,物流、金融、广告、创意设计等非观众消费层面与会展业的关联度也很高。
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泽炎介绍,会展经济首先为其他产业搭建市场平台,其次还是其他服务经济类型的载体,而且,会展带来的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将经济链条拉长,会展经济的带动效应就体现在这些层面。
在上海,目前国际展会数量已远远高于国内展会,而国际展会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超过三成。慕尼黑工程机械展、欧洲医药原料展等世界知名大展已固定有了“上海版”,华交会、工博会等一批本土展览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年增强。国际化、品牌化已成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趋势,由此可见,会展业还具有塑造城市形象、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等社会效应。
学会“量体裁衣”——
会展经济并非适合所有城市
正是由于近几年会展经济对总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渐趋明显,各地对会展经济的热情也与日俱增,会展中心比比皆是。
据会展经济蓝皮书主编过聚荣博士带领的团队对全国的调查,截至2006年,我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专业展览场馆共有162家,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和英国,其中华东地区有65个。
尽管场馆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,但并非有了场馆就会带来会展业的繁荣。国际展览联盟(UFI)提出会展城市需具备5个条件,即基础设施相对完备、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以上水平、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%、外贸依存度较高、行业协会力量较强。“具体地说,产品产地、商品销售地和人流聚集地或者旅游城市更容易成为会展城市。”陈泽炎说。“每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会展业,不可一味贪大。” 过聚荣解释说。
但业内专家们表示,京沪穗展会场馆供不应求的现象对其他城市并没有借鉴意义,从全国展馆数量上看已经过剩,而且多为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以下的展馆,并不适合承接大型国际展会,各城市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培育专业展览品牌,宁波的服装展、成都的酒类展等行业展的兴起就是最好例证。
此外,政府办展过多也是目前我国会展业的突出问题,其中不乏劳民伤财、赔本赚吆喝的现象,对此,专家表示,政府逐渐淡出办展主体,完善政策法规监管,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的服务功能,是会展业持续良性发展的保证。